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因發展需要,現面向所內外公開招聘各類人員,符合崗位要求的競聘者請根據應聘要求投遞簡歷。(附件中有郵箱及電話信息)所有招聘信息可在附件下載excel表格。
一、用人需求
研究室 |
課題組 |
課題組介紹 |
招聘崗位 |
研究方向 |
專業需求 |
學歷需求 |
聯系人 |
聯系人郵箱 |
聯系人電話 |
一室 |
控制組 |
課題組以醫療康復機器人、特種服務機器人為主要方向,在開展相關基礎理論方法研究同時,課題組以研發核心技術,研制應用系統樣機為工作重點,努力推進機器人技術產品化和實用化。目前承擔重點研發計劃、自然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及課題十余項,現有職工16人,在讀博碩士研究生30余人。 |
系統研發工程師 |
機器人電控系統開發 |
機電、控制、自動化、電子、計算機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趙憶文 |
zhaoyw@sia.cn |
024-23970059 |
技術研究 |
機器人理論技術及系統研究 |
機電、控制、計算機相關專業 |
博士 |
||||||
自主機器人課題組 |
團隊在無人機、無人船、無人車系統設計、自主/智能控制等領域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目前,團隊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十余項,是國內有影響的自主機器人研發團隊之一。團隊現有固定工作人員近30人,可以完成從系統設計、加工、制造、裝配、調試等一系列的科研工作。研發團隊正在將研發的系統與公共安全、救災救援、智能電網、精準農業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并致力于建設國內一流的自主機器人研發基地及產業化發展基地。 |
算法工程師 |
無人系統自主性、智能性 |
電子、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楊麗英 |
yangliying@sia.cn |
024-83601191 |
|
軟件工程師 |
無人系統平臺、指控系統相關軟件設計 |
計算機、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硬件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機電一體化、飛行器設計、機械 |
博士 |
||||||
博士后 |
硬件設計 |
電子、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
視覺組 |
機器人視覺研究組成立于2007年1月,隸屬于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的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相機研制、成像與圖像處理、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及其在自主機器人中的應用。研究組現有研究人員九人(研究員三人,副研究員兩人,助理研究員2人,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十一人、碩士生十人。研究組目前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工程預研項目、企業委托開發項目及自主研發項目。 |
硬件工程師 |
嵌入式機器人視覺 |
光電工程、機器人視覺、嵌入式 |
博士 |
田建東 |
tianjd@sia.cn |
024-23979821 |
|
仿生機器人組 |
仿生機器人研究團隊隸屬于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面向復雜、危險、非結構的應用環境,研究具有高通過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的新概念(仿生移動機構、可變形移動機構、可重構移動機構等)移動機構、仿生控制理論和方法及機器人系統,滿足國家在災難救援、國家安全、深空探測等方面的需求。在蛇形機器人研究、可變形機器人研究等方面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團隊目前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級“863”計劃資助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裝備項目等多項課題,誠征優秀人才加盟! |
軟件工程師 |
軟件設計 |
模式識別、計算機應用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李斌 |
libin@sia.cn |
024-23970571 |
|
硬件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電子、通訊、控制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排爆組 |
地面特種機器人團隊是國內地面特種機器人領域的前沿團隊,專注于地面移動機器人機構,控制,感知等理論方法與前沿技術研究。團隊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團隊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多項,同時承擔多項企業項目。團隊現有固定工作人員近10人,博士、碩士研究生近10人。 |
硬件工程師 |
嵌入式開發、硬件開發 |
電子、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王挺 |
wangting@sia.cn |
024-23970244 |
|
機械工程師 |
機械設計 |
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 |
碩士及以上 |
||||||
醫療機器人組 |
醫療機器人組依托于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新興的醫療機器人領域內發展迅速,擁有咽拭子采樣機器人、腹腔手術機器人、消化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等多個研究方向,連續獲得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中科院和地方各級項目支撐。與鐘南山院士團隊聯合研發的咽拭子采樣機器人成為國內首個進入紅區完成陽性患者采樣的機器人。所研制的消化內窺鏡機器人也開展多例人體臨床實驗,并且與國內大型三甲醫院的優勢科室以及著名醫療器械企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逐漸在東北地區形成一個有規模的醫療機器人研發基地。 |
機械工程師 |
醫療機器人機械結構設計開發 |
機械設計、機械電子工程等學科的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周老師 |
siailsr_hr@163.com |
024-83602925 |
|
軟件工程師 |
醫療機器人控制軟件設計開發 |
機械電子工程、控制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硬件工程師 |
醫療機器人電控系統硬件設計開發 |
機械電子工程、控制工程、電氣工程、精密儀器、自動化等學科的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神經計算 |
神經計算研究組是2013年12月新成立的課題組,成員年輕充滿活力和創造力。課題組負責人是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引才計劃”青年俊才(C 類)。研究組的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類腦計算及其在機器人中的應用。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機器學習在腦機接口中的應用、機器學習與類腦計算在移動機器人定位與導航中的應用。研究組目前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項目。 |
算法工程師 |
機器學習 |
計算機、軟件工程、模式識別、神經計算 |
博士 |
唐鳳珍 |
tangfengzhen@sia.cn |
024-23970211 |
|
機器智能組 |
團隊隸屬于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的研究方向為機器智能、機器學習、機器視覺、醫學影像分析、大數據處理和機器人伺服等領域。目前,團隊成員十余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重點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工程預研項目、企業委托開發項等項目多項。在國內外知名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如CVPR、AAAI、IEEE Transaction、Pattern Recognition等。 |
軟件工程師 |
軟件設計 |
計算機、圖像處理等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叢楊 |
congyang@sia.cn |
|
|
算法工程師 |
算法設計 |
計算機、軟件工程、模式識別 |
碩士及以上 |
||||||
器官制造組 |
器官制造課題組已開展精密生物制造研究15年,隸屬于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包括中科院器官制造先導專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院裝備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課題等多項課題;面向臨床組織修復需求,研發器官制造裝備與工藝、醫用材料及生物醫學工程儀器;團隊長期以解決領域“卡脖子”問題為研發導向,在裝備、工藝、材料等多個關鍵技術點上實現了突破,多項成果已實現了臨床應用;課題組實力雄厚,科研經費充足,在生物打印、器官制造領域處于國際絕對領先地位。追求卓越,造福臨床是團隊核心文化,歡迎志同道合者的加盟。 |
生物醫學科學家 |
器官制造 |
專業不限 |
博士 |
鄭老師 |
hr_3dp@163.com |
024-23970726 |
|
二室 |
AUV |
AUV部有固定人員31人,其中科研人員23人,科研保障人員8人,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十余項,是國內有影響的深海AUV研發團隊之一。團隊長期從事自主水下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工作,曾研制出我國第一臺1000米AUV“探索者號”和第一臺6000米AUV“CR-01”及其改進型“CR-02”?!笆濉币詠?,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潛龍”系列和“探索”系列深海AUV裝備,包括“潛龍一號”6000米AUV、"潛龍二號"4500米AUV、“潛龍三號”4500米AUV、“潛龍四號”6000米AUV和"探索4500",代表了當前國內深海AUV的最高水平,目前正在研制萬米級駐留型深淵AUV。未來AUV部將繼續向更深、更遠和更智能等方向深入發展,并致力于多水下機器人協作的研究與應用。 |
算法工程師 |
自主水下機器人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自動控制學科的相關專業 |
博士 |
袁艷春 |
yuanyanchun@sia.cn |
024-23970739 |
ARV |
部門主要面向極端或特殊海洋環境探測與作業需求,圍繞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ARV)和特種自主水下機器人及其相關技術,開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相關設備和平臺的研發工作,并基于平臺和技術的支撐,開展相關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團隊能力和水平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研制成功的海斗號ARV實現我國萬米深潛的目標;探索1000AUV等成功在極地開展了應用。隨著ARV技術優勢和應用成效的凸顯,部門業務和任務不斷擴展,誠邀加入。 |
軟件工程師 |
嵌入式軟件開發 |
計算機、軟件工程、模式識別或電氣/電子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ROV |
ROV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從事深海遙控潛水器(ROV)系統、深海潛水器作業工具、深海智能裝備研制與開發、深海作業技術等研究工作,目前承擔包括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先導專項等多項國家級重大項目。研發團隊從1983年研制出國內第一臺遙控潛水器發展至今,已成功研制數十套深海裝備,并于2017年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套6000米級遙控潛水器,研制的深海機械手2019實現出口;目前正在研制7000米級、11000米深淵ROV和全海深液壓、電動機械手,同時開展基于衛星通信的遙控作業和自主作業前沿技術研究。目前,研發團隊有固定人員17人,由嚴謹務實、勇于創新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組成,在讀博士生5名,在讀碩士生5名,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的年輕隊伍。未來,團隊將以作業深度更深、作業能力更強、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深海作業裝備為研發目標。 |
機械工程師 |
深海潛水器/機械手結構設計 |
機械設計、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液壓系統設計、流體傳動控制 |
碩士及以上 |
||||
電氣工程師 |
深海潛水器電控系統設計 |
電子信息工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碩士及以上 |
||||||
軟件和算法工程師 |
深海潛水器自動控制與作業 |
計算機、軟件工程、模式識別 |
碩士及以上 |
||||||
工程部 |
工程部主要研究面向極端或特種環境所需的水下機器人及甲板收放作業裝備。部門目前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多項軍工及民用橫向課題。研究成果居于國內領先水平。團隊人員構成包括結構、控制、軟件、液壓等多學科,具有扎實的研制基礎。未來團隊將在特種應用環境的水下機器人及相關配套裝備研制應用方面深入發展。 |
電氣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電子、電氣、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基礎部 |
基礎部從事水下機器人前沿技術、新概念水下機器人和水下機器人智能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擔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創新基金等多項國家級研究項目,以培育和形成智能化水下機器人方向為目標,目前正在開展水下仿生、變結構與自主作業等方面的前沿技術研究。同時,基礎部作為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對外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養基地,鼓勵研究人員探索新的研究與發展方向,積極申請科研項目,并形成了與英、德、美等的國際交流合作模式,鼓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交流訪學。未來,團隊將以基礎理論-技術研究-試驗驗證-應用示范的路線,支撐水下機器人智能化和相關前沿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
電氣工程師 |
水下仿生機器人 |
機器人、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自動控制、自動化、機電等學科的相關專業 |
博士 |
||||
算法工程師 |
水下機器人智能系統 |
計算機、軟件工程、機器人、信息科學、自動化、機電等學科的相關專業 |
博士 |
||||||
三室 |
|
空間自動化技術研究室主要從事空間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研究,開展在航天、航空等領域應用的設備與系統研制工作。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載人航天工程項目、嫦娥工程、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等多項科研任務,取得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
機電工程師 |
航天產品機電系統設計 |
機電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張偉 |
zhangwei@sia.cn |
024-23970703 |
機械工程師 |
航天產品結構機構設計 |
機械設計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博士后 |
新型空間機器人學 |
控制、計算機、信息 |
博士 |
周老師 |
zwj@sia.cn |
024-23970188 |
|||
博士后 |
新型空間智能自主平臺 |
機械 |
博士 |
||||||
博士后 |
飛行器在軌健康管理 |
控制、計算機、信息 |
博士 |
張偉 |
zhangwei@sia.cn |
024-23970703 |
|||
機械設計工程師 |
機器人機構學 |
機械設計與飛行器設計相關專業 |
博士及以上 |
劉金國 |
liujinguo@sia.cn |
024-23970712 |
|||
博士后 |
空間機器人技術 |
機械、力學、控制、智能材料等專業 |
博士 |
||||||
系統工程師 |
機器人系統設計 |
機電、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張永超 |
zhangyongchao@sia.cn |
024-23970942 |
|||
博士后 |
機器人系統設計 |
機電、控制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
機械工程師 |
特種裝備機構設計 |
精密儀器、力學、機械設計及理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龔海里 |
ghl002@sia.cn |
024-23970160 |
|||
結構力學 |
空間裝備研發 |
力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航天工程/飛行器設計 |
博士 |
駱海濤 |
luohaitao@sia.cn |
024-23970718 |
|||
四室 |
401 |
光電工程部主要從事先進光電探測、智能化信息處理(目標檢測、識別、跟蹤等)、高精度伺服穩定控制、精密光機結構設計以及光電系統集成等技術研究。面向空中、水面、水下等各種有人、無人平臺,開發包括可見光、紅外、激光、多模復合等不同體制光電載荷系統,已形成系列化的產品與裝備?,F有各類研究人員30余名,其中研究員3名。工程部依托于中科院光電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圖像理解與視覺計算重點實驗室,近五年來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
軟件工程師 |
軟件設計 |
電子、通訊、控制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于洋 |
yuyang@sia.cn |
024-23970595 |
硬件工程師 |
硬件電路設計 |
電子、通訊、控制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伺服控制工程師 |
伺服控制系統設計 |
控制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光學工程師 |
光學設計 |
光學工程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光電工程師 |
光電系統總體設計 |
光電工程、電子、通訊、控制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402部 |
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電跟蹤與測量,重點研究圖像處理的新方法及系統控制應用,應用領域為光電跟蹤、靶場測控與工業視覺等。 |
硬件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電子、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佟新鑫 |
winterman@sia.cn |
024-23970752 |
|
算法工程師 |
機器學習 |
計算機、圖像處理、應用數學等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403部 |
機器視覺研究部長期從事圖像處理與機器視覺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目前主要應用領域為空間視覺和工業視覺。在空間視覺領域,承擔了多個國家重大型號項目視覺系統的研制工作,實現了我國手眼視覺的首次空間應用。在工業視覺領域,圍繞產品研發、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基礎研究開展工作,開發了多種類型的工業機器人視覺產品并成功應用到工業生產線上,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空間應用的高精度視覺測量方法,空間視覺軟件,主動感知方法,面向工業應用的目標識別方法,工業機器人定位方法與產品等?,F有職工14人,學生11人。 |
軟件工程師 |
空間視覺軟件開發 |
計算機軟件、電子信息、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郝穎明 |
ymhao@sia.cn |
024-23970196 |
|
404部 |
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復雜環境光電探測/識別適應性問題研究?!笆濉?、“十三五”期間,承擔國家重大基礎問題研究、共用技術、領域基金等多項;其中應用項目成果在環境仿真領域完成了兩項標準的制定工作,預計2020年頒布使用。通過以上多項基礎研究項目,團隊在復雜環境仿真、光譜重建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為本項目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
硬件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電子、計算機、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劉明第 |
liumd@sia.cn |
024-23970968 |
|
軟件及模型設計工程師 |
仿真與模型設計 |
計算機、圖像處理等專業 |
博士 |
劉鵬飛 |
liupengfei@sia.cn |
024-23970968 |
|||
405部 |
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電成像的智能化圖像信息處理,重點研究復雜條件下光電信息處理的新理論與新方法,應用領域為光學目標探測、跟蹤識別與視覺導航控制等。 |
算法工程師 |
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的基礎算法和工程應用 |
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圖像處理、應用數學等相關專業 |
博士/碩士 |
劉云鵬 |
ypliu@sia.cn |
024-23970394 |
|
406部 |
團隊主要從事光電探測跟蹤、光學環境仿真和模擬訓練技術的研究與產品開發,承擔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多個基金類項目及光電探測及模擬訓練型號產品的研制任務。 |
軟件工程師 |
計算機軟件、嵌入式軟件設計 |
計算機科學、通信、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張心宇 |
xyzhang@sia.cn |
024-23970347 |
|
410部 |
信息光電子學實驗室致力于紅外、可見光、多光譜、計算成像等先進光電成像技術研究和工程開發,承擔973、重大型號預研、基金等多項研究任務。 |
光學工程師 |
光學設計 |
光學工程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趙耀宏 |
zhaoyaohong@sia.cn |
024-23970599 |
|
硬件工程師 |
電路設計 |
電子、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
算法工程師 |
算法設計 |
電子、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激光雷達工程師 |
系統設計 |
模式識別、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計算機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鍍膜工程師 |
薄膜材料 |
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張代軍 |
zhangdaijun@sia.cn |
024-23970599 |
|||
鍍膜工程師 |
薄膜制備 |
薄膜光學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
411太赫茲成像實驗室 |
依托于中科院光電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和遼寧省圖像理解與視覺計算重點實驗室。目前有研究員一人、副研究員一人、助理研究員三人。承擔國家級、中科院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在高性能太赫茲波源產生與探測、CMOS工藝的探測芯片研發、人體癌變組織檢測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中太赫茲波源產生與探測技術的研發工作得到相關部委的高度評價。太赫茲成像實驗室于2019年1月獲得了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頒發的“2018年度優秀團隊獎”。實驗室將基于頻率變換技術的太赫茲產生與探測技術、多參數有源太赫茲成像技術等列為實驗室的重要發展方向。實驗室已有的儀器設備包括:大型計算服務器(60個計算核心、768GB內存),支持精密光學實驗的超凈間實驗室、峰值功率達GW的皮秒激光器、單頻連續半導體激光種子源、覆蓋10MHz~325GHz的矢量網絡分析儀、太赫茲波雷達、高靈敏度太赫茲功率計、高光譜相機、光學平臺及精密掃描平臺等。 |
硬件工程師 |
太赫茲電子學硬件設計 |
電子、集成電路、物理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祁峰 |
qifeng@sia.cn |
024-23970701 |
|
硬件工程師 |
太赫茲光學硬件設計 |
激光、光電子、物理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五室 |
IDE團隊 |
IDE團隊以“三個面向”為指引,以實現智能制造技術跨越發展為目標,在智能檢測與測量技術、生產線單元(加工)聯線技術、智能化生產線規劃與設計等方面開展研究,在智能制造技術體系研發及應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打通技術創新、系統集成、示范應用、產業推廣的全鏈條。為軍工、航天、航空、汽車、重要裝備等領域的廣大企業提供以智能檢測為核心技術,以智能裝備為硬件支撐,以智能生產線為主體架構,以信息系統為管控平臺的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
AI算法工程師 |
人工智能 |
計算機、軟件工程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博士優先) |
李想 |
lixiang@sia.cn |
024-83602585 |
自動化控制工程師 |
自動化 |
自動化控制、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等學科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楊旭 |
yangxu@sia.cn |
024-83602585 |
|||
機械結構設計工程師 |
開展非標產品的機械結構設計 |
機械設計及理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數字孿生開發工程師 |
數字孿生,復雜系統建模、仿真、優化 |
計算機技術、機械設計、控制工程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博士優先) |
楊旭 |
yangxu@sia.cn |
024-83602585 |
|||
精密測量工程師 |
負責測量類項目研發 |
精密儀器,測量檢測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李興強 |
lixiang@sia.cn |
024-83602325 |
|||
智能裝備事業部 |
智能裝備事業部長期面向汽車、食品、飲料、藥品、電子等行業的需求,利用機器視覺檢測技術、信號處理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開展數據采集、工業自動化、智能裝備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成果已大量應用于食品、飲料、藥品等行業。 |
機械設計工程師 |
非標設備機械結構設計 |
機械設計及理論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陳帥 |
51697716@qq.com |
024-83601852 |
|
六室 |
機器人化成套裝備課題組 |
研究室致力于成為國內最先進的智能制造裝備與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面向彈箭、火箭、火炸藥等危險及復雜制造過程,研究智能制造感知、認知、決策、執行等系列化科學問題,研制新一代智能裝備及生產線,引領我國上述行業智能制造裝備與技術的發展。面向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地面測試需求,研究先進的航天器仿真測試技術,提供綜合化的高精度仿真測試系統。課題組現有研究人員50余名,近5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三等獎和遼寧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10余項。 |
結構設計工程師 |
智能總裝設備研發 |
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徐志剛 |
zgxu@sia.cn |
024-23978122 |
控制系統工程師 |
生產線控制系統研發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
建模仿真工程師 |
數字孿生 |
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控制理論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
算法設計工程師 |
人工智能 |
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控制理論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
七室 |
海洋系統部 |
面向海洋觀測、探測國家應用需求和國際技術前沿與發展趨勢,結合實際業務,開展基于海洋機器人的先進海洋機器人集群系統研究、開發與應用工作。 |
海洋機器人集群系統研發 |
海洋機器人集群控制與智能方法 |
自動化、控制、計算機、水聲工程、信號處理、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趙老師 |
zhaoyifei@sia.cn |
024-23970995 |
海洋機器人集群目標探測技術與系統 |
聲吶工程、水聲工程、海洋聲學、信號處理、電氣、計算機、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
海洋技術發展部 |
海洋技術發展部面向海洋觀測科學需求,積極推動新型海洋機器人的系列化,載荷搭載多元化發展;優化海洋機器人結構,控制系統與軟件系統,挖掘海洋機器人的潛力,拓展海洋機器人的應用能力;追求海洋機器人續航時間更長,航程更遠,下潛更深,可靠性更強,推動海洋機器人的產品化發展。積極探索并研究海洋機器人的應用與服務模式,以應用和服務帶動科研生產。以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為主體,目前,部門已形成科研,生產與服務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
海洋機器人產品開發 |
海洋機器人結構設計與優化 |
機械設計,機械電子等機械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海洋機器人控制系統設計與優化 |
電子、控制、通訊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先進海洋平臺部 |
先進海洋平臺部定位于長續航力智能化海洋機器人系統相關研究與開發、新概念海洋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與系統驗證。目前團隊承擔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學院先導專項、國防基礎科研等項目課題十余項,具備USV、AUV、無人帆船以及多種新概念海洋機器人的研發經驗。團隊秉承“交叉創新,協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在技術創新中的核心價值,現有覆蓋多學科的研發人員10余人,在長續航力觀測型海洋機器人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技術優勢。 |
海洋機器人總體技術 |
海洋機器人外形設計、優化與分析 |
船舶與海洋工程類、機械設計類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
海洋機器人研發 |
海洋機器人結構設計、分析與優化 |
船舶與海洋工程類、機械設計類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海洋機器人控制系統設計、分析與優化 |
控制科學與工程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八室 |
智能電網組 |
課題組致力于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究,具體包括電力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邊緣計算技術,源網荷協調控制技術等。課題組現有13人,其中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5名,擁有博士學位人員5人,團隊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工程預研項目、企業委托開發項目及自主研發項目,共計20余項。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中國自動化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二等獎、國網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獎項。目前課題組正在研究的工作包括電力物聯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電網安全監控等。 |
硬件工程師 |
智能電網領域、電力電子、邊緣智能 |
電氣、通信、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崔世界 |
18642033625@163.com |
024-23970416 |
軟件工程師 |
軟件設計、邊緣AI |
電氣、通信、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工業智能管理與控制課題組 |
團隊主要從事信息物理系統(CPS)、工業裝備互聯互通、智能優化與控制等技術的研究,以及智能制造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工程項目實施。目前,團隊承擔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7項,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項目1項,以及多項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同時,團隊與國際智能制造尖端科研院所和企業積極開展合作,目前已經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先進制造研究所開展戰略合作,并與德國工業4.0的提出者:SAP公司開展戰略合作,研發出國內首條工業4.0示范線。團隊近年來先后獲得“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第19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金獎”、2016和2017年度“中國自動化領域最具價值解決方案獎”等多個獎項。團隊現有固定科研人員16人,碩士研究生19人,可以完成智能制造相關技術研發,以及智能制造系統的非標裝備研發、控制系統設計開發以及工業互聯網、工業管控軟件的設計與集成。并已經為國內電梯行業的龍頭企業:杭州西奧電梯有限公司研發出國內首條門頭柔性裝配線、國內首條操控箱柔性加工裝配線等多套國內首創的行業智能制造系統,并正在向軍工、陶瓷、電力等大批量個性化定制特征鮮明的行業進行應用推廣。 |
機械仿真工程師 |
機械結構在力學、幾何等多因素耦合影響下的有限元分析 |
機械設計、力學 |
博士 |
劉意楊 |
sialiuyiyang@sia.cn |
024-23970696 |
|
工業通信與安全 |
工業通信與安全課題組,成立于1997年,隸屬工業控制網絡與系統研究室,主要從事工業通信、工業安全、半導體裝備自動化、汽車電子等領域的研究,研究的成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目前,團隊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市企業委托等項目十余項。其參與制定的EPA工業以太網標準已經成為國際、國家標準。在現場總線的研究方面開發出國際第二個,國內第一個通過FF認證的協議棧。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溫度變送器產品獲得了由國際認證機構TüV 南德意志大中華集團頒發的國內首個智能變送器領域的SIL2/3等級功能安全認證證書。團隊現有科研人員十余人,可以完成工業領域的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一系列科研工作。 |
硬件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電子、通信、自動化控制及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金妮 |
jinni@sia.cn |
024-23970594 |
|
邊緣計算組 |
邊緣計算組目前主要從事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相關的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邊緣計算架構、模型、算法的研究。課題組目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工信部創新發展工程,工信部智能制造標準化,國家電網科技項目等一系列重要項目。 |
算法工程師 |
人工智能、大數據相關算法研發 |
與硬件設計、算法設計相關的計算機、自動化、電子、通信、軟件專業 |
博士 |
宋純賀 |
songchunhe@sia.cn |
024-23970433 |
|
硬件工程師 |
數據采集傳輸系統硬件研發 |
||||||||
物聯網系統 |
課題組主要從事與智能工廠建設相關軟硬件系統的設計、開發和實施。在測控儀表、專機設計、電控、SCADA、工業控制軟件方面均具備較強的實力。課題組現有研究員兩人,副研究員兩人,助理研究員六人。近五年來課題組在智能制造標準化、邊緣智能以及數字化車間建設方面承擔多項國家、省部級和企業委托課題,發展空間廣闊。 |
軟件工程師 |
前后臺軟件系統開發 |
計算機、軟件工程、系統工程等專業 |
碩士及以上 (博士優先) |
趙偉 |
zwneu@sia.cn |
13478803574 |
|
工業軟件組 |
工業軟件課題組成立于2012年,研究方向為工業級應用軟件研發。目前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邊緣側網關產品研發、工業物聯網快速開發平臺研發、設計工藝制造一體化管控平臺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等。課題組現有研究人員18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5人、工程師10人)。課題組目前承擔多項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與標準化項目、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先導項目、企業委托開發項目及自主研發項目。 |
算法工程師 |
深度學習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碩士及以上 |
王戩 |
wangjian@sia.cn |
18504133413 |
|
軟件工程師 |
工業軟件 |
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碩士及以上 |
||||||
工業智能 |
工業信息與智能技術課題組成立于2019年7月,主要面向能源化工企業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解決方案與技術服務,課題組目前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數據治理方面正在與能源化工企業展開積極的合作,先后參與中石化、中石油等企業的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智慧水務等項目。同時課題組積極爭取國家、省市以及企業的科技攻關項目,力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國家、為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高質量服務。 |
軟件工程師 |
軟件設計 |
計算機、軟件等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王秋石 |
wangqiushi@sia.cn |
13904053389 |
|
九室 |
技術部 |
技術部現有固定工作人員14人,其中5人擁有博士學位,2人博士在讀,其余都擁有碩士學位。主要面向國家海洋戰略需求、技術發展前沿和重大工程項目,提煉海洋機器人學基礎理論和共性方法,開展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預先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海洋機器人系統總體設計、項目論證、多學科優化設計、流體力學分析、海底目標自主識別、水下目標探測與跟蹤、多海洋機器人協同控制、水下機器人自主對接等多個領域。 |
智能控制工程師 |
海洋機器人系統智能控制 |
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相關專業 |
博士 |
谷海濤 |
ght@sia.cn |
024-23970747 |
協同控制工程師 |
海洋機器人協同控制 |
模式識別、計算機、自動化相關專業 |
博士 |
||||||
總體設計工程師 |
海洋機器人總體設計 |
機械、船舶、液壓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
設計部 |
海洋信息技術裝備中心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專業從事海洋機器人的科學研究、產品開發,包括混合型海洋機器人(UMV)、自主水下機器人(AUV)和無人水面艇(USV)等,是目前國內唯一形成海洋機器人系列產品,并在國內開展多種水下工程服務的科研團隊。 在海洋機器人方面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
結構設計工程師 |
結構設計 |
機械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學科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朱興華 |
zhuxh@sia.cn |
024-23970223 |
|
軟件設計工程師 |
軟件設計 |
計算機、軟件工程、電子、通信、控制類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硬件設計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電子、電力、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李德隆 |
lider01@163.com |
024-23970930 |
|||
十室 |
平臺技術部 |
研究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架構設計,基于三維引擎,進行工業仿真項目的核心模塊研發;AR、VR項目核心架構的搭建以及關鍵技術攻關,實現三維仿真交互場景研發;為云平臺提供共性關鍵技術支撐以及相關解決方案。 |
AR/VR軟件工程師 |
軟件設計 |
數字媒體、虛擬現實等計算機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里鵬 |
pengli@sia.cn |
024-23974511 |
課題組主要從事工業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工作,以實現智能制造為目標,依托于自有的工業大數據平臺,進行工業大數據的處理方法、分析方法和展示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智能信息處理及數據中臺技術、基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大數據智能分析、復雜工況下的故障診斷、工業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等相關方法的研究和應用。 |
大數據分析師 |
大數據分析 |
計算機、軟件工程、自動化、統計學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周曉鋒 |
zhouxf@sia.cn |
15040373027 |
||
開展復雜系統優化的基礎理論方法研究和相關系統的研發工作,為MES平臺/工程提供方法與解決方案支撐。 |
系統軟件工程師 |
APS系統開發 |
計算機、軟件工程 |
博士 |
劉昶 |
changl@sia.cn |
024-23974511 |
||
開展邊緣計算網關的研發工作,涉及邊緣計算軟件框架、工業通訊協議組件、邊云協同、邊緣安全以及網關產品的研發,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集成。 |
邊緣計算工程師 |
邊緣計算網關軟硬件研發 |
計算機、自動化 |
碩士及以上 |
張宜弛 |
zhangyichi@sia.cn |
15940385256 |
||
混合、離散MES組 |
以制造執行系統(MES)為主的工業軟件是智能制造核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的新需求,更多的關鍵技術需要攻克、更多的技術難點需要解決,本團隊結合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幾十你來一直從事生產排產、質量控制、系統評價體系、大數據分析,以及面向行業的MES系統等研究開發工作,完成了多項關鍵技術攻關,解決一批企業實際需求,取得了很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團隊以中青年為主,在技術研發、項目組織等多方面為新職工創造快速成長的環境,其綜合素質在項目研發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
軟件工程師 |
軟件設計、開發 |
軟件工程、計算機軟件、計算機應用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宋宏 彭慧 |
songh@sia.cn |
024-83601771 |
|
智能測控組 |
智能檢測與控制課題組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智能測控技術研究與裝備研制、面向特種應用領域的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等。團隊現有職工16人,博碩士研究生10人。目前在研課題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以及企業委托開發項目等十余項,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化工、消防和農機等行業推廣應用并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機械工程師 |
機械設計與研制 |
機械電子工程、機器人、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等相關專業 |
博士 |
王老師 |
zwang@sia.cn |
024-23970135 |
|
自動化組 |
團隊針對制造業的特點,面向冶金、汽車、煤炭、石化、機械制造,開展數字化生產線、專用智能設備研發。結合交直流傳動、運動控制、計算機技術與智能控制技術,開展交直流電氣傳動、運動控制、數控系統、大型PLC網絡應用自動化系統研究和應用。目前,團隊固定工作人員6人。 |
機械工程師 |
機械設計 |
機械設計、機械工程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朱軍 |
zhujun@sia.cn |
024-83602526 |
|
群智協同計算組 |
團隊致力于群體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與協同制造相融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礎應用研究,探索創成式制造空間的群智協同優化理論、群智協同驅動的工業基礎應用技術等。在邊緣側數據集成、自主智能協同控制、鋼鐵冶金無人化機器人平臺、智能溫度測量技術等方面承擔國家重點專項和重點企業項目。團隊現有固定工作人員10余人。研發團隊正在將基礎應用研究成果與機械加工、鋼鐵冶金等企業進行深度合作。 |
硬件工程師 |
硬件設計 |
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電子、通訊、控制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庫濤 |
kutao@sia.cn |
024-23970239 |
|
十一室 |
數字化工藝與智能裝備課題組 |
數字化工藝與智能裝備課題組主要從事機器人控制技術、視覺測量、激光沖擊強化技術、3D打印技術、復雜曲面加工技術和曲面打磨拋光等先進制造基礎理論研究及相關制造裝備研發。目前,團隊承擔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國防973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幾十項,。課題組在先進制造領域從事科研及應用多年,多次完成國家科技攻關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在重大設備的研究、設計、開發及應用與服務方面積累了寶貴的成功經驗,為課題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機械工程師 |
數字化制造 |
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自動化、材料加工工程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博士優先) |
趙吉賓 |
jbzhao@sia.cn |
024-23979581 |
軟件及計算機視覺開發人員 |
工藝數字化 |
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電氣控制及自動化工程師 |
控制設計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博士優先) |
||||||
智能機器人 |
項目團隊長期從事特種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等系統的關鍵技術攻關、系統開發、工程應用與技術服務工作。團隊面向電力、核工業、反恐等領域的實際需求,以在復雜、非結構化環境中實現機器人自主精準檢測操作作業為目標,開展了高適應性、高智能性、高靈巧性機器人系統設計、制造與集成技術研究。經過近二十年勵精圖治與不斷探索,先后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Ape系列電力檢測與作業機器人、SHIR-5協作型機器人、MRRES模塊化可重構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系統。 |
計算機視覺工程師 |
機器人視覺系統設計開發 |
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 |
碩士 |
宋屹峰 |
songyifeng@sia.cn |
024-23970714 |
|
控制系統工程師 |
機器人智能控制方法研究及控制系統設計開發 |
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 |
博士 |
||||||
OURS先導專項部 |
OURS專項 |
面向國家深遠海領域重大戰略需求,重點研制水下機器人系統及其移動載荷系統,開展典型應用示范。重點研究水下機器人總體設計、能源管理、電力管理、高效推進、智能控制、精確導航、集群協同等關鍵核心技術。獲中科院先導專項和國家、地方有關研究計劃支持。將引領我國水下機器人技術的跨域式發展,為國家新一代海洋裝備發展提供系統性技術支撐。 |
振動噪聲工程師 |
水下機器人結構振動分析及減隔振設計 |
力學、機械、動力、船舶工程、航空工程、航天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振動、沖擊、噪聲方向 |
碩士及以上 |
衣瑞文 |
yiruiwen@sia.cn |
024-23979801 |
機器智能工程師 |
水下機器人智能算法研究 |
模式識別、機器人、自動化、計算機、信號處理、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博士優先) |
||||||
電氣工程師 |
水下機器人電氣系統設計與開發 |
電力電子、電氣、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硬件工程師 |
水下機器人電控系統硬件設計與開發 |
電氣、自動化、精密儀器、電子工程、通信工程、信號處理等學科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熱動力工程師 |
水下熱動力系統技術研究 |
熱能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船舶工程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機械工程師 |
水下機器人機械結構設計、分析 |
機械工程、結構工程、力學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
水聲探測工程師 |
水下目標探測、識別技術研究 |
水聲工程、通信工程、信號處理、模式識別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博士優先) |
||||||
電機工程師 |
水下機器人推進電機設計與開發 |
機械工程、電機工程、電氣工程、電力電子、自動化等相關專業 |
碩士及以上 |
二、應聘方式
1、請點擊以下鏈接或掃描二維碼進入簡歷投遞入口; 或下載附件(內附各崗位郵箱及聯系電話), 將簡歷投遞到對應崗位郵箱及掃描二維碼進行簡歷投遞;
2、校園宣講會現場投遞簡歷;
3、謝絕來訪,謝謝合作。
三、待遇
請閱讀招聘簡章,或加入QQ交流群查看
沈自所招聘信息共享QQ群:
646915643、110533356、163011282、479337547、486351319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人事教育處 通訊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南塔街114號 郵政編碼:110016